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

Virtual Reality案例介紹

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,Virtual Reality就是虛擬實境。虛擬空間並非由單一的同質性空間所組成,而是由多種不同形式(Form)的數位科技、數位傳播等相互結合組成。

也因此,虛擬實境的種類會針對不同的需求,以搭配不同的I/O輸出、入設備(Input/Output)與虛擬實境的表現環境可以分為:

  1. 桌上型虛擬實境(Dsektop VR)
  2. 沉浸式虛擬實境(Immersive VR)
  3. 投影式虛擬實境(Projection VR)
  4. 模擬器虛擬實境(Simulation VR)
在此要介紹的是第2項:沉浸式虛擬實境Immersive Virtual Realuty。

其是早期頭盔是虛擬顯示器逐漸演變而來的空間沉浸式(Spatail Immersive Display, SID),將影像投影至三至六面牆壁,而形成一個包覆體驗者的空間,體驗者必須配戴3D立體眼鏡與身體、頭部(依照機型有所不同)的控制器,以讓自己「感覺」到是「沉浸」在該環境中。

它可以讓體驗者達到極高的沉浸感受,彷彿身歷其境,特別是六面投影的完全沉浸式,影像從上、下、前、後、左、又完全包覆體驗者,能夠引發的「存在感」最為強烈。

「是讓使用者置身其中,讓本身的經驗與現場擁有一致的感覺」是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的定義。其中,如果要創造一個完全沉浸的感覺,讓身體感覺到真實,五感是必需的:
  1. 全景3D顯示器(視覺)
  2. 環繞音響 (聽覺)
  3. 觸覺與力回饋(觸覺)
  4. 嗅覺複製 (嗅覺)
  5. 品味複製 (味覺)



以上兩個影片都是有關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最好的案例。都充分實現了人身歷其境的感受。

但其實沉浸式虛擬實境的缺點是所需設備龐大、同時間使用者少等,這也是為什麼還無法大量發展的原因。虛擬實境的主要目的是創造出虛擬的空間地點,讓體驗者感受到自己身歷其境,沉浸式虛擬實境做到了,但僅限對於少數可以接觸到這些大型裝置的使用者,真的要普及,想必會其「進入障礙」將會比頭戴式、眼鏡式以及訊息手套等較小型的裝置來的高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